一生只做一件事——记华瓷股份董事长许君奇先生
华瓷股份董事长许君奇先生
It is not easy to devote oneself to doing one thing well, let alone to do one thing for a lifetime. From being a "grassroots" with nothing to being the leader of a listed company to achieve a "comeback"; from dropping out of junior high school to becoming an expert who enjoys special government allowances from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uch an inspirational legend happened in Liling.
一心做好一件事不易,一生只做一件事更难。
从一无所有的“草根”,到成为上市公司掌门人的“逆袭”;从初中肄业的起点,奔向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征程……这样的励志传奇,就发生在醴陵。
他,是华瓷股份董事长许君奇,许多人眼里的“奇迹之子”。他每次都踩对时代的“风口”,带领企业走好每一步,让一个只有几十人的乡镇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日用陶瓷行业领军企业、全球日用瓷龙头企业。
为什么他能创造那样多“不可能”?带着一份敬意与些许思索,2024年7月,醴陵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专访了许君奇。他十分谦虚地说,他只不过是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始终如一坚守在陶瓷行业。其实,世界上没有太多奇迹,即便是有,那也是以“爱”启程,靠“拼”开路,凭“敢”前行。
填补业内空白 敢为人先抢先机
商海沉浮30余年,许君奇身上觉察不出任何派头和高傲,反而更多了一份闲庭信步的儒雅沉稳,多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淡定坚定。
他娓娓道来地讲述,把时序拉回到1966年。那一年,许君奇出生于醴陵嘉树镇一个偏远山村的穷苦家庭。4岁时,他就不幸失去了母亲;8岁时,随父亲下地干活;10岁时,就因为家庭贫苦辍学做工,补贴家用……艰苦的环境,拮据的生活,没有让少年许君奇消沉,反而磨砺了坚韧的意志,让他早早地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作出人生的抉择。
1985年,19岁的许君奇得到一个到醴陵嘉树陶瓷厂工作的机会。尽管只是在一个小乡镇企业做挑浆工,但他却把这个工作,当成“跳农门”的唯一机会。结束白天繁重的工作,晚上,许君奇还挑灯夜读。一边实践,一边补充理论知识,靠着极度勤奋,他自学完成了大专陶瓷专业的全部课程。值得庆幸的是,利用工作的机会,他结识了董文平、林迪泉、陈佑德等醴陵陶瓷业内知名专家,得到了他们的悉心指点。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在上世纪80年代,醴陵陶瓷企业还只能生产高温白瓷。一个偶然的机会,许君奇得知,国外订单需要大量低温色釉瓷。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攻克低温色釉瓷的技术难关,对陶瓷产业的发展,将会是一个重大突破。经过反复实验,克服无数困难,他终于研发出低温色釉炻瓷产品。这一产品,填补省内空白,获得“七五”全国星火计划博览会大奖,成为打开国外市场的一把重要钥匙。9年时间,许君奇一步步成长,从最底层的挑浆工,先后成为技术骨干、生产厂长,最终肩负起厂长大任。
成为“一把手”的许君奇,没有停滞不前,没有居功自傲,更是将敢为人先的人格特质,融进企业发展内涵,融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大潮。1996年,嘉树陶瓷厂成为湖南省第一个拿到ISO9000认证的乡镇企业。时隔28年,许君奇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在长沙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道,你一个乡镇企业,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许君奇笑着,用一句台湾民歌歌词回答:“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摘到谁先尝”。其实,许君奇心中早已布局,ISO9000是通向国际贸易的一张王牌通行证,唯有抢到战略先机,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热爱凝聚专注 敢于挑战赢胜战
创业之路,风浪伴行。上世纪90年代末期,醴陵陶瓷产业市场疲软,很多企业方向迷茫、苦无良策。加上国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许君奇思量,想方设法打开国外市场,是陶瓷产业稳步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年,企业获得了一个做国外茶壶的订单机会。客户只提供了简单的图纸,却对精密度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工友们埋头苦干了10多天,产品的合格率只有8%。大家都很沮丧。也有人抱怨:“这样难的事情,我们明明达不到,为什么要去做?”“如果我们要订单,要存活下来,只有敢于挑战,才有机会!”许君奇没有放弃,他自带铺盖,和技术人员挤在10多平方米的研制中心,夜以继日,挥汗如雨,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终于烧出了完全符合要求的茶壶。凭借这漂亮的一仗,企业成功拿到了欧美市场的“入场券”。一步步突围,再借力“东风”,企业与新华联合资,成立“华联瓷业”,开启“逆风翻盘、重塑瓷魂”的远征之旅。
时代风云波云诡谲,时局突变猝不及防。日历翻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华联也跌入发展低谷。站在十字路口,眺望行进方向。是转换赛道另辟蹊径?还是不忘初心坚守阵地?许君奇毫不犹豫,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这一年,在集团资金趋紧的局面下,许君奇顶着重重压力,拿出华联瓷业的现金流收购群力瓷厂,打造“红官窑”品牌。这一决定,当时让很多人不理解。那时,群力瓷厂濒临破产,华联瓷业的投入,很难一下子看到效益。“每一项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每一次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而量变不断积累,就一定会发生质变。”许君奇非常笃定。事实证明,他的决策完全正确。凭着“红官窑”这一品牌,华联顺利地打开了国内市场,同时,企业的核心城市化、全国化和国际化“三步走”战略,得到顺利推进。
做到世界第一,敢于破局开新局
在国际市场与中国品牌展开白热化竞争之际,欧洲和日本的陶瓷企业开始走上智能化道路。当时,国内还没有成套的陶瓷智能化生产设备,国外竞争对手更不可能拱手相让。
那么,醴陵陶瓷产业的发展,到底该如何破局呢?
在许君奇的多方协调和努力争取下,2015年,醴陵市政府引导研究院所和华瓷等一批醴陵陶瓷企业联合攻关。大家就地取材、自力更生,借用生产汽车的传送带,学习地砖压坯模具的制作。就这样,花了足足两年时间,硬是一点点“拼”出了一条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化生产线试验成功的那天,许君奇站在生产线旁,两只手紧紧抠着样机,十个指头似乎都要钳进机器中。他感觉那生产线上自主运作的陶瓷产品,已经源源不断地流进了自己的血液中。
“他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家。他其实是一个专业的顶层设计者、材料认知者,更是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很多业内人士评价许君奇是“专家型领导”。收购醴陵电瓷厂,成立“华联火炬”,进军工业电瓷电器行业;与“蓝思科技”合资成立“蓝思华联”,进军精密陶瓷新材料产业;引进现代装备、引入现代管理制度,成立华瓷学院,建立人才基地……许君奇带领公司上下不断在规模、管理、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取得新突破。2021年,华联瓷业终于实现了“质变”,成功在A股上市,成为国内首个中部陶瓷上市企业-华瓷股份。
在许多人眼里,许君奇和华瓷股份取得的成绩,让人仰望。1999年以来,他先后成为国家星火计划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被评为全国创业之星,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0多年来,他沉淀在陶瓷行业,带领企业持续发展。如今,拥有“华联”“红官窑”“火炬”这三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华瓷股份,获得100多项国家、省、市级品牌荣誉,连续13年出口创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华瓷”,成为当代中国陶瓷的代表。
更重要的是,整个醴陵的陶瓷产业也被整体带动起来。如今,在许君奇最早创业的醴陵嘉树镇,每4平方公里就有一家炻瓷规模企业,成为全国有名的“炻瓷之乡”。在醴陵2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陶瓷上下游的企业就达到1500多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目前,醴陵陶瓷产业已经成为湖南省十大标志性产业之一,全省50个支持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集群。
许君奇把这些归功于时代。他说,时代,其实从来不会辜负奋斗者。一辈子在陶瓷行业,他一直怀着一颗热爱之心。而热爱,让他没有疲惫感。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他将始终带着“空杯”心态,在陶瓷领域内不断探索。对于未来,许君奇也有个“大目标”:“努力把华瓷做成百年民族品牌企业,把中国日用瓷做到世界第一,振兴民族工业。”
时代大道,奔涌向前;行者常至,为者常成。走一条与自我加压突围之路,走一条与时代同频共振之路,走一条与世界无缝接轨之路,许君奇和华瓷股份一起,始终走得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