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破土:90后“数字农夫”的超级棉田革命
——记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艾海鹏先生& 凌磊先生
In Yuli County, Xinjiang at the edge of the Taklamakan Desert, the relentless sun beats down on the vast expanse of cotton fields, sending ripples of heat through the air. Standing on the ridge, Ai Haipeng deftly swipes his fingers across a tablet. With a few quick taps, a driverless tractor in the distance adjusts its path with precision. This is not a scene in a science fiction, but the daily routine of Ai Haipeng, a “post-90s” new farmer, who harnesses the power of code and algorithms to cultivate “super cotton fields” covering an area of 3,000 mu.
新疆尉犁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烈日炙烤着无垠的棉田,空气中蒸腾着热浪。艾海鹏站在田埂上,指尖在平板电脑上飞速滑动。屏幕上,无人机的实时航拍画面、土壤墒情传感器数据、棉株生长模型预测交织成一张精密的数据网络。他轻点几下,远处一台无人驾驶的拖拉机随即调整了行进路线。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90后”新农人艾海鹏的日常——用代码和算法耕耘着3000亩“超级棉田”。
抉择:从互联网大厂到棉田“拓荒者”
2019年之前,艾海鹏的人生轨迹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似乎毫无交集。作为阿里巴巴的“码农”,他身处杭州最繁华的科技园区,编写着影响千万用户的程序代码,享受着优渥的薪资和清晰的职业上升通道。然而,内心深处,一种难以名状的疏离感日益强烈。“写代码解决的是虚拟世界的问题,但我渴望触摸更真实的改变,那种能在大地上留下痕迹的事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阿里在新疆启动的农业科技项目——“数字农业工程师计划”,旨在用前沿技术破解传统农业的痛点。这个充满未知的挑战,像一颗种子落入了心田。
家人的不解、朋友的劝阻、放弃稳定高薪的“疯狂”,都没能动摇他的决心。“我看到的是新疆广袤的土地、亟待提升的生产效率,以及科技赋能农业的巨大空白和潜力。这比写出一行完美的代码更让我热血沸腾。” 2020年,艾海鹏毅然告别西子湖畔,只身西行,扎根新疆尉犁,成为了一名“数字新农人”。迎接他的,并非诗意的田园牧歌,而是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根深蒂固的传统生产模式。
破局:两个人,3000亩,一场颠覆性的实验
初抵尉犁,艾海鹏与同样年轻的搭档凌磊面临的任务堪称“不可能完成”:仅凭两人之力,运用数字化手段,管理3000亩高标准棉田!
这相当于传统模式下需要数十位经验丰富棉农才能完成的工作量。消息传开,当地的老棉农们直摇头:“两个娃娃,懂啥种地?怕不是来‘玩票’的?”
质疑声成为最好的催化剂。艾海鹏明白,要赢得信任,唯有拿出实打实的成果。他深知,核心在于构建一套强大的“数字农业操作系统”。这绝非简单的设备堆砌,而是一场从认知到实践的全面革新。
“天眼”俯瞰: 多光谱无人机成为棉田的“空中侦察兵”。它们定期巡航,拍摄高清图像。艾海鹏团队开发的AI算法能从中精准识别出棉花的株高、密度、长势,甚至早期病虫害的细微征兆。过去靠人眼估测、经验判断的环节,被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指标。
“地网”感知: 棉田深处,物联网传感器星罗棋布。它们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着土壤温度、湿度、盐分,以及小气候环境的变化。这些实时数据通过无线网络汇聚到云端平台,构建起棉田的“生命体征监测图”。
“智慧”决策:收集的海量数据并非终点。艾海鹏与农业专家合作,将传统的农艺知识与机器学习相结合,开发出智能决策模型。何时浇水?浇多少?是否需要施肥、打顶、化控?系统能根据实时数据和预测模型,生成最优化的农事操作建议,甚至能精确到每一块田的不同区域。
“机器”执行: 决策需要高效的执行者。无人驾驶拖拉机、智能灌溉系统、自动打药机等装备被引入棉田。艾海鹏通过手机或电脑就能远程调度它们,实现精准播种、变量施肥、水肥一体化灌溉、靶向植保。效率呈几何级提升,同时避免了资源浪费和过度用药。
然而,技术落地的道路布满荆棘。极端天气(如2021年春季罕见低温)让模型预测失准;复杂的田间环境导致传感器故障频发;无人农机在松软沙土上的适应性需要反复调试;如何让冰冷的算法更贴合棉花实际生长的复杂生物学特性,更是巨大的挑战。无数个深夜,棉田旁的临时板房里灯火通明,艾海鹏和团队在堆积如山的监测数据中寻找规律,在一次次设备死机、程序报错后重写代码、调整参数。“那感觉就像在黑暗中不断试错,唯一的信念就是:科技一定能找到最优解。”艾海鹏回忆道,布满血丝的双眼却闪着光。
蝶变:从质疑到标杆,数字棉田的硬核答卷
汗水与智慧浇灌,终得硕果盈枝。2021年秋收,艾海鹏团队的“超级棉田”交出了一份惊艳的答卷:在用水量节约30%、化肥使用量减少20%、农药使用量大幅降低的前提下,棉花亩产达到了惊人的400公斤,远超当地平均水平!这一成绩不仅实现了两人管理3000亩的“神话”,更以实实在在的效益和环保性,彻底扭转了当地棉农的偏见。曾经质疑他们的老把式们,纷纷来到田边,好奇地研究那些会自己跑的机器和闪烁的小仪器。“艾技术员,你这‘高科技种地’,真神了!”老棉农竖起的大拇指,是对这场“棉田革命”最有力的认可。
成功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超级棉田”项目迅速成为新疆乃至全国智慧农业的标杆案例:
模式可复制性验证: 它雄辩地证明了大规模、集约化棉田管理完全可以通过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实现,为破解农业劳动力短缺、提升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路径。
技术集成的样板: 项目成功地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无人驾驶农机等前沿技术进行了有效整合和农业场景化落地,展示了“数字生产力”在田野上的巨大威力。
吸引人才返乡:艾海鹏的故事和他的“酷炫”工作方式,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众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一批批掌握信息技术、心怀农业梦想的“90后”、“00后”开始关注并投身现代农业,“码农”变身“数字农夫”成为新潮流。他证明了,农业不再是“土里刨食”的代名词,而是充满科技感、成就感的新蓝海。
愿景:编织中国农业的“智能未来”
站在自己耕耘的、一眼望不到边的棉田里,艾海鹏的目光早已超越当下的丰收。他心中有一个更大的图景——为中国农业编织一个更智能、更高效、更绿色的未来。
打造“农业OS”:他正带领团队将“超级棉田”的技术和经验进行深度沉淀和产品化,目标是打造一个开放、通用的“智慧农业操作系统”。这套系统将能适配不同作物、不同规模、不同地域的农场,降低智慧农业的门槛,让更多普通农户也能享受到科技红利。“未来,一个农民拿着手机,就能轻松管好几百亩地,这应该是常态。”
数据驱动产业链升级: 艾海鹏关注着从田间到终端的全链条。通过精准种植积累的高质量农产品数据(如品质、农残等),可以无缝对接下游加工和消费市场,实现优质优价,推动订单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最终让农民获得更高、更稳定的收益。
可持续农业的践行者: 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保护是新疆农业的核心挑战。艾海鹏团队的技术路线,核心之一就是通过精准管理实现资源(水、肥、药)的极致节约,这正是可持续农业的关键。他希望通过技术的普及,推动中国农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深刻转型。
“很多人问我,从互联网大厂到棉田,后不后悔?”艾海鹏望着远方随风起伏的棉浪,语气坚定,“看着亲手参与构建的这套系统在田野里运转,看着更高效的农业模式在这里生根发芽,看着更多年轻人因为我们的探索而愿意回到土地,这种成就感和价值感,无可替代。我们这代人,要用键盘和代码,在古老的土地上,书写属于中国新农业的传奇。”
艾海鹏的故事,是新一代中国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洪流的生动缩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这片棉田里,他用前沿科技为古老的农业注入澎湃动力,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这不仅仅是一个新农人的奋斗史,更是一场静水深流的农业革命序章。
您还可以通过关注杂志杂志官方微信账号“睿鸷汇”获取其他更多精彩内容,或者直接订阅《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