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鸷人物 不一样的水墨,不一样的细节——记艺术家王天德先生

Brisk and quiet beautiful life
不一样的水墨,不一样的细节
——记艺术家王天德先生

  Artist Wang Tiande's ink painting space concept is a painting and also a relief. The combination of thin and soft paper, a pair of abrasive rubbing and ancient painting, the artist condenses the different feelings brought by various elements into a piece of works with his own exquisite perceptivity,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to study the aim of writing and re-manufacturing.
  刚刚结束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的“开门——王天德个展”后,艺术家王天德又马不停蹄地为即将在苏州博物馆举办的个展煞费苦心。王天德对当代水墨表现形式与创作语言的探索经历了“圆系列”、“扇面”、“水墨菜单”、“中国服装”、“孤山”、“数码系列”到“后山图”等几个过程,他的水墨空间观念既是绘画,也是类浮雕。薄软的纸和一副磨蚀的拓片、古代书画拼接,艺术家用自己敏锐的感知力,将多种元素带来的不同感受浓缩到一件作品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探讨书写与再制造之目的。
  开“门”见“山”,这次当代水墨艺术家王天德让我们看到了他对水墨的新玩法。作为当代水墨的实践者,王天德曾以书法代画、水墨装置进行着水墨当代化的探索,并以“烫”山水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如今他又将“烫”山水与古代书画、碑帖对接,将古人的作品与自己的作品重置在一起,通过碑、册和观念艺术三种形式打开了探索之“门”的同时,也呈现了自己的新系列“后山”。王天德告诉记者,近30年来的当代艺术创作很大程度是与西方文本进行对接,而自己希望通过这个展览重新思考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看待东方。

  不一样的水墨:古人书画与自我创作对接
  上世纪80年代从浙美走出的王天德也是85新潮的弄潮者。传统书画及前卫艺术运动,成了他创作必须要面对的两极。曾经,王天德以书法代画、创作水墨装置进行着自我对传统书画的突破,也留下了“圆系列”“扇面”“水墨菜单”“中国服装”等多个系列。而其最为艺坛提起的则是“烫”山水的创作语言,这一系列也被命名为《数码》,其占据了王天德创作生涯的十余年。
  “烫”山水的创作灵感,来自于2002年在巴黎期间,王天德偶然因为烟头掉落宣纸上,引起画面意外的燃蚀效果。此一场景让他灵机一动,进一步发展为创作手段;从此,为水墨艺术揭开了另一新的空间维度。2012年,王天德虽然继续以香烧烫书法和水墨山水,作品形制却出现了新的转变。他在山水画面的上下或左右两侧,拼接了历史碑石的拓印──甚至拿原碑一起并置。此一发展肇因于他稍早在苏州地区搜集了一些可以上溯至明清时期的文字碑石,不仅提供他进一步的创作灵感,更帮助他找到弥合文化断裂,重新对接传统的途径。
  而这一次,王天德的当代水墨实践似乎不再极端,而回归到古典。在新作《后山图》系列中,王天德将杨廷枢(1595-1647)《行书王问诗》、徐汧(1597-1645)《行书自作诗》,以及张照(1691-1745)《桃源行》中古代书画原件与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了装裱对接,形成了新的作品。
  王天德告诉记者,收藏界对中国书画习惯性地喜欢老裱,但是我把这些中国古代书画打开,重新与我的作品装裱在一起,“我把它打开其实也是开了一扇门,我想说的是传统书画与我们是可以对接、对话的。”
  “门已开,各位请自便!”展览似乎可以行进在打开一扇扇门的探索中。而通过开门,王天德给观众呈现的则是其最新的“后山”系列。王天德告诉记者,以这个展览为契机,自己将把延续了十余年的“数码”系列更新成“后山”系列。这源于一次办展中有个观众提出“数码”的名称是否也意味着王的作品能复制,“这确实给我出了个难题,当时我就在思考如何改变。”
  想到以“后山”命名自己的新系列也纯属偶然,不过在王天德看来却极具中国式哲学,“山的前面都是文徵明、沈周、四王,而我们就在后山。但下雨时,后山也会有雨水。这也阐明了当代艺术应该在山里面重新思考的问题,”王天德告诉记者,中国元素不是要限制你创作,而是让你寻找如何与古典的交接,“后山一词包括我个人对古代绘画的思考和问题,未来我的创作都会叫后山图、后山念等。”

  不一样的细节:车后座备西装,报纸当被子盖
  王天德的家距离工作室并不算近,他喜欢一个人开车从家里出发,在工作室一呆就是一天。他对于工作室的要求除了要有足够大的空间之外,还要有一个相对舒适的休息区域,所以他在自己的大仓库当中做了一个小空间的隔断,安装了空调,不管春夏秋冬,工作之外都可以在这里享受休息的时间。
  “我做作品是非常集中的,一般都会集中在暑假、寒假,因为这个时段不会有很多工作上的事情。”王天德说:“每天早上女儿上学之后,我就一个人到这里,一干就是一天,不会出门。所以你会在我的工作室看到很多的饼干、茶叶、咖啡,这些就是我休息时候最大的享受,一旦进入状态我就停不下来。”
  这里报纸随处可见,这些不仅仅是他的阅读消遣,更有着很多的实用功能:除了和许多国画家一样用来吸取墨汁之外,他还喜欢在报纸堆里打盹。“学生时代落下的习惯,画画困了,就躺在板凳上用报纸一盖,当被子保暖。”
  中国的水墨绘画虽然使用黑色,但始终给人洁净或者通透的感觉,这在王天德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管是中国人或者外国人,不管懂不懂水墨艺术,都会喜欢上他雅致的作品里透出的清新韵味;王天德谈吐之间透露出来的也是典型的上海文人气息,说话不紧不慢,衣着整洁,他甚至在自己的车里会备上一套西服,挂在后座的位置,以备会客的不时之需。“这个其实是礼貌问题。也许朋友和熟人之间不太会计较这些,但是如果是第一次见面或者出席会议,仪表是非常重要的。”王天德在复旦大学设计学院任职并且曾经担任了一段时间的领导工作,当时很喜欢趁午休的时候躲到自己的车里面打盹:“中午休息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躲起来,这样会清静,工作归工作,休息一样很重要。”
  回顾十年创作历程,他一直保持着艺术史般的创作风格,他的创作借用或撷取传统书画文本,却刻意地偏向选取,甚至有意识地放空文字的语意,令观者难以定义其语境。呈现镂空之状的书法和山水因烧烫而更加深刻强烈,亦不乏空间的暗示性,他的作品宛若迷离的纱帐,遮蔽、隐藏,甚至抗拒了观者的视觉与意向,致使人们产生“不得其门而入”的疏离状态。但正是如此,王天德有意无意中创造了一道虚幻的门,让观者对门后的世界遐想不已,更愈有冲动跨过这道门去探寻天德艺术的真意,更让观者王天德有了全新的认识,走进他的作品,他的生活,乃至他的思想,这便是开门见后山。
  ……
  以上只为节选,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通过关注杂志杂志官方微信账号“睿鸷汇”阅读全文及其他更多精彩,或者直接订阅《睿智》
睿生活 Lifestyle
睿资讯 News
格调 Style

Copyright © 2014 上海睿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4576号-1